海陵島上,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以下簡稱“廣東海絲館”)如同一位忠誠的衛士,守護著一個沉睡海底800年的秘密——南宋沉船南海Ⅰ號。這艘滿載18萬余件珍貴文物的商船,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鐵證,更是一部鐫刻在波濤之下的立體史書。
然而,當南海Ⅰ號被整體打撈上岸的那一刻,它和滿船文物漫長的“重生”之旅才剛剛啟程。從實驗室的保護修復,到展柜的華美呈現,再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文創產品,這一過程背后凝聚了眾多從業者的心血。為此,本報記者深入廣東海絲館,探訪這條文物“重生”鏈上的關鍵人物,揭秘一件件文物如何穿越八百年時空,從幽暗海底走向璀璨新生。
啟封深海寶匣 解碼萬件文物秘密
在廣東海絲館核心——“水晶宮”內,安放著一艘八百多年歷史的木質古沉船。自2007年南海Ⅰ號被整體打撈至此,如何將船上脆弱易損的文物安全“喚醒”,便成為館內考古隊員的重點工作。
“海底文物不但表面覆蓋著厚厚的淤泥,更棘手的是,它與大量海洋生物遺骸及沉積礦物質長期膠結形成堅硬的凝結物?!睆V東海絲館保管部副主任劉慧茹介紹,考古隊員需要極其耐心,運用小錘子、毛刷等微型工具,一點點地將包裹文物的凝結物小心剝離。
海底文物挖掘出來后,需經歷清洗和穩定性脫鹽的步驟。“海底文物的表面和內部積累了大量鹽分,這些鹽分不僅會損害金屬文物的外觀,在濕度變化中反復析出和溶解也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廣東海絲館保管部館員黃琳梓說,不同類型的文物有不同的脫鹽方法,南海Ⅰ號的文物以瓷器為主,瓷器基本是通過去離子水浸泡讓鹽分析出。
瓷器的傳統脫鹽工藝是簡單放置在去離子水中,通過多次換水達到目的。為了提高效率,廣東海絲館自主設計了規?;咝擕}平臺。黃琳梓介紹,該平臺涵蓋常規去離子水靜置脫鹽、循環脫鹽、超聲波脫鹽等多項技術,將脫鹽時間從傳統的半年縮短到一兩個月;同時,平臺還采用“圓柱形高壓容腔+器物固定托架”的模塊化設計,單位面積能安全容納更多文物。
為了采集文物數據和信息,脫鹽后的文物會被送進考古整理間進行整理。對于破碎的瓷器,考古人員要先把它的碎片拼接在一起,然后采集文物的形狀、結構、紋飾、尺寸等信息,并將信息收錄進項目信息采集系統。
隨著信息匯集越來越多,考古隊員得以窺見南海Ⅰ號背后的歷史?!霸谝殉鐾恋膸兹f枚錢幣里,時間最晚的一枚是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至1189年)。同時,根據一件青白釉四季罐上的‘癸卯’墨書,以及一件醬釉大罐上‘淳熙十年’的印文,判斷這艘船出發的年份極有可能是公元1183年。”廣東海絲館水下考古與技術部副研究員趙峰說。
“通過對船體結構、船員生活用具及貨物等遺存進行綜合研究,我們不僅能知道這艘船從哪里來、裝載了什么貨物、要運往何方,還能了解船員的生活狀態、飲食結構,當時的航海技術水平、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趙峰說,南海Ⅰ號因此不再是一條冰冷的沉船殘骸,而是一個被成功激活、能夠持續講述壯闊歷史故事的“時間膠囊”,一部立體的南宋海上貿易與海航生活的百科全書。
重塑器物光華 守護“水晶宮”傳奇
走進廣東海絲館,仿佛置身于一幅波瀾壯闊的海絲畫卷之中。精巧的海螺雕杯,溫潤的托羅漢玉像,素雅的青釉,一件件奇珍異寶正呈現出曠世之美,訴說著中國與世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
很難想象,這些精美的文物在挖掘出土時,還是銹跡斑斑、布滿裂紋甚至殘缺的模樣?!拔奈镎褂[之前需要經過漫長的修復過程,這包括加固、拼對粘接、補配、打磨等一系列精細步驟?!睆V東海絲館保管部主任龍志坤說,每件文物因材質、保存狀況、埋藏環境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病害。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就像醫生,必須對文物進行科學診斷,對癥下藥,才能有效清除病害、穩定狀態。
以數量龐大的出水瓷器為例,它們常出現破碎、膠結痕跡、其他附著物等病害。文物修復師需要憑借經驗和對器型的深刻理解,把數十塊碎片拼接成形;拼對確認后,再使用具有可逆性、耐老化性的專用粘合劑進行粘接,以最小干預達到最佳效果。
對于瓷器文物出現裂痕或者缺失的部分,文物修復師會使用專用粘合劑、滑石粉等材料進行補配?!把a配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既要保證強度,又要盡可能接近原胎的質感、重量和色澤,常用特制的3A膠混合滑石粉進行仿制。”龍志坤介紹,最后還要進行精細的打磨和隨色處理,使補配部分在視覺上與原件協調統一,既恢復器物的完整性,也尊重其歷史滄桑感。整個過程,往往需要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時間。
在廣東海絲館,南海Ⅰ號船體本身是所有出水文物中價值最大、也是保護難度最大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對船體進行液體噴淋,一天三到四次,保持木質船身的濕潤。此外,船身還搭建了錯綜而堅硬的鋼管,如同精密的外骨骼,穩穩托舉著古老的沉船。
“這種‘邊發掘、邊保護、邊研究、邊展示’的模式,是全球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創新典范,能讓公眾近距離、真實地感受這艘宋代商船的龐大規模與考古發掘的震撼現場?!睆V東海絲館館長馮兆發表示,該館還將為南海Ⅰ號搭建整體噴淋系統,完成沉船硫鐵化合物和可溶鹽的有效脫除、填充加固、脫水定型及復原安裝等工作。
匠心策展敘事 九大篇章述古今
時光隧道“驚現”奇珍,文物既有實物的完好呈現,又有光影的立體“活現”。在廣東海絲館時光隧道有奇珍展廳,通過精心設計、布展,讓光影藝術與藏品交相輝映,也讓一件件沉睡千年的珍品,穿過時間隧道,與游客相遇。
船體、陶瓷、動植物……目前,南海Ⅰ號出水文物達18萬件套,品類齊全,種類繁多,體系完整,全面展現了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如何讓這么多的文物“活化”利用,講好一個個文物故事,吸引觀眾探尋背后的價值與歷史,這是館內策展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我們非常重視文物背后的信息表達,以場景化、多媒體化手段,講好每一件文物的故事,從而增強觀眾的沉浸感與理解力?!睆V東海絲館策展相關負責人張贏心介紹,該館是中國水下考古發祥地,希望通過精彩的展覽,講好“中國水下考古一號工程”的里程碑意義和示范作用,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跌宕起伏的故事。
于是,圍繞古沉船的“前世今生”,廣東海絲館重新梳理展覽邏輯與動線,整體規劃了《盛世打撈海絲夢》《驚世起浮的福船》等9大篇章。
“本輪升級充分結合建筑回廊、斜坡等結構特征,進行場景化、路徑式展示設計,強化建筑美與展覽敘事的統一性,實現‘光影化、場景化、精品化’目標?!睆堏A心介紹,特色空間如“時光隧道”“海絲之眼”,為觀眾營造了極具打卡氛圍的沉浸體驗;結合海絲航線邏輯,在“外銷瓷物通萬國”展廳中設計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異域場景。
通過精心設計策劃,館內最大的核心文物——船體,也將以全新的方式與觀眾見面。目前,館內正在推進沉箱拆除與回環式展廊建設。以往,觀眾都是隔著玻璃觀看船體;不久的將來,觀眾將走進“水晶宮”,可以多角度、近距離觀賞船體;同時,船體周邊將增設大屏幕,展示考古發掘現場的“驚喜歷程”。
“隨著文物由考古隊移交到館的工作推進,我們會推出更多孤品文物與觀眾見面,突出文物‘多而全’的特點?!睆堏A心表示,未來,館內將推出更多矩陣式、“土豪式”、規模化展陳,匯聚成瓷器的海洋,展示來樣加工、半成品轉制等中外合作環節,呈現800年前“海洋實驗室”的獨特魅力,展現當時的貿易制度與審美風尚。
開發上千產品 “文物”飛入百姓家
在廣東海絲館南門文創區,南海Ⅰ號雪糕既好看,又好吃;鑰匙扣、冰箱貼、小扇子等帶有南海Ⅰ號元素的文創產品,讓許多游客忍不住帶回家;而一件件按照出水文物“一比一”復制的瓷器,精美得讓游客駐足細細欣賞。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熱不斷升溫,走進博物館,賞文物、聽故事成為許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趁此機會,博物館也不斷推陳出新,把文物“玩出新花樣”,通過種類豐富、好玩又實用的文創產品,吸引游客將“文物”帶回家,也把深藏的文物故事帶回了家。
來自深圳的譚磊就是一位喜歡將“文物”帶回家的游客。近日,他在廣東海絲館參觀完后,特意在文創區逛了很久,最后挑選了一把南海Ⅰ號形狀的扇子,并在扇子上蓋上各種南海Ⅰ號的紀念章。他說,把扇子帶回家,既有紀念價值,又有實用價值。
“文物的元素應該融入在生活中。”譚磊表示,廣東海絲館的文創產品種類豐富,而且許多產品與游客的生活息息相關,非常不錯。他希望將南海Ⅰ號獨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用于開發更多日常生活中能夠使用到的文創產品,“每當用起這件文創產品,就會想起一段旅途,一段歷史?!?/p>
冰箱貼、鑰匙扣、文創雪糕、紀念章、考古盲盒……廣東海絲館已經累計開發超1200種文創產品。產品運用了博物館、館藏文物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等元素進行二次創作,并結合現代流行趨勢,參考各大博物館銷量最高、最受游客喜歡的品類進行研發創作。
那么,從“靈感”到“上架”,一款文創產品的完整開發流程是如何實現的?
“設計者運用博物館元素,進行二次開發設計,元素跟產品相融合,出了設計圖、經過審核后,再經過打樣、審核、生產等環節,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才能上架銷售,與游客見面?!睆V東海絲館文創產品研發負責人梁爽介紹,館內推出的文創產品巧妙地將文物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既具有實用性,又會“講”故事,拼顏值更拼內涵,可以以實力“圈粉”無數。
談起文創產品的創作過程,梁爽深有感觸,他表示,一個優秀的博物館文創開發者,需要深挖文化,深刻理解文物內涵與博物館精神,尊重歷史底蘊;還要有創意轉化思維,在設計中將文化元素巧妙轉化為兼具美感、實用性和情感連接的現代產品;并不斷洞察市場,精準把握用戶需求和商業規律,在文化價值與市場活力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紀念意義和代表性的“爆款”。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