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迎來歷史性時刻——首屆畢業生告別校園。當記者走近選擇留在陽江發展的青年人,聆聽他們與這座濱海城市的故事,一幅鮮活的圖景在眼前鋪陳——這里有專業與產業的同頻共振、生活與理想的愜意相融、個人成長與城市發展的緊密交織。多重魅力,共同構成了學子們選擇扎根陽江的深層密碼。
選擇陽江
產業機遇與品質生活的共鳴
“作為首屆學子,能夠親歷校區和家鄉的成長,很開心。”來自陽春的李業水至今仍然難忘大二參觀廣青產線那一幕:“看著火紅鋼坯變成銀亮卷板,師傅們穿著工服討論技術參數,那種‘真刀真槍搞制造’的氛圍一下打動了我——原來課本上的知識在這兒真能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
家鄉的生活同樣吸引他。“周末騎車就能到海邊吹風吃海鮮,下班溜達到公園賞日落,房租便宜生活壓力小。”李業水感嘆,在陽江,工作與生活可以達成難得的平衡。
作為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生,李業水如今在廣青研究院從事不銹鋼生產工藝優化工作。“家鄉的合金材料產業集群成鏈式發展,我們產線出來的特種不銹鋼卷板,直供本地五金刀剪、裝備制造等行業。”李業水感慨,實驗室里調整下退火溫度,就有可能影響著下游一把刀或者一臺機器的質量,這種產業鏈“一條龍”的感覺很特別。
產業引力與成長空間是外地學子鐘啟杰留下的關鍵。“陽江擁有前沿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了對口的崗位。”他說,這里可以接觸最新風電葉片與技術挑戰,個人成長空間廣闊,產業聚集更帶來豐富的交流機會。生活節奏的從容,也讓他遠離了大城市的壓力。
“陽江環境優美,山海相擁,海上風電、海濱旅游、五金刀剪等協同發展,形成獨特的‘硬核產業不犧牲綠水青山’的城市氣質。”在陽西一家電力公司工作的范宏熙表示,相比大城市的快節奏,這里的氛圍讓他能踏實規劃職業路徑,立志深耕電力行業。
“本地人熱情,歸屬感強。”外地學子肖國棟被在陽江求學期間感受到的溫暖包容所打動,他畢業后任職于廣東杜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他著迷于陽江獨特的山海資源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認為陽江“既開放進取又安逸閑適”,讓人既有奮斗的空間,也能享受生活的愜意。
植根產業
廣東海大陽江校區的育人基因
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首屆畢業生的專業走向,映射出校區從創立之初便深植的基因——人才培養與地方支柱產業同頻共振,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校區精準對接陽江合金材料、五金刀剪、海上風電、食品加工等產業需求,開設了6個學院15個專業。本屆留陽發展的畢業生主要服務于機械制造、能源化工、電子信息、食品加工、金融保險等行業,這得益于一套精準對接陽江產業需求的育人體系在支撐。
在課程設計上,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緊密對接陽江支柱產業。為支撐陽江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發展,校區不僅開設涵蓋前沿理論知識的專業課程,還邀請本地企業技術骨干走進課堂,將實際工程難題與創新解決方案直接帶給學生。
針對合金材料、刀剪產業,校區設材料科學與工程、3D打印等課程,與刀剪企業開展項目式教學,積累實踐經驗。食品加工產業方面,則依托學校優勢,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圍繞陽江特色食品開展發酵、保鮮等研究與實踐,建實驗室和中試車間,提升學生實操與創新能力。
實踐中,校園直通產業一線。校區與陽江支柱產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構建了覆蓋風電、合金材料、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領域的實習基地網絡。依據專業特性與企業需求,為每位學生定制對口實習崗位,并由企業導師全程“手把手”指導。校區還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企業進行短期實習或實踐,提前融入產業生態,增強職業認同感與競爭力。
“未來將繼續緊抓科技引領,聚焦產業賦能,服務高質量發展,讓學生邊學邊干邊成才,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并培養創新思維,真正學產業最需要的知識,并將所學用于生產實踐。”該校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共創未來
城市、企業與青年的同頻共振
學子們選擇陽江的故事,不僅是個人職業規劃的落地,更是一份由城市誠意、企業平臺與個人理想共同書寫的城市發展新答卷。
我市積極營造有利于青年人才發展的軟環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陽江鼓勵青年人才來陽江在陽江就業并落實相關扶持政策,比如對畢業2年內到陽江用人單位(除入編機關事業單位外)穩定就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繳納社保滿6個月的高校畢業生,提供梯度化補貼:博士每人10000元、碩士每人7000元、其他畢業生5000元。這份“真金白銀”的支持,有效緩解了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壓力,傳遞出城市對年輕人才的珍視與期待。
企業對本土培育的人才也展現出高度認可與熱情。“我們非常歡迎海大陽江校區的畢業生!”廣東杜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國貴表示,他們不僅專業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更可貴的是對陽江產業有了解、有熱情,愿意扎根發展。這些優秀人才的加入,為企業注入了創新活力,也印證了陽江產業日益增強的人才磁吸力。
“人才培養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林國貴介紹,公司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致力于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企業氛圍。同時,通過深化校企合作、主動提供實習崗位等方式,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和崗位,建立雙向聯系,為其未來“留得下、干得好”奠定堅實基礎。他滿懷期待地表示,“希望他們在這片熱土上大展宏圖,與企業、與城市共成長!”
選擇留在陽江發展的學子們,正滿懷熱忱地規劃著如何發揮所學,深度融入這座城市的產業升級與建設浪潮。“眼下就想把手頭的環保技改項目做好,幫企業優化能耗,也算為陽江的‘綠水青山’出一份力。”李業水說,他還有個小心愿:當好母校和產業的“橋梁”。
李業水告訴記者,去年帶學弟學妹參觀生產線,有同學摸著剛下線的鋼卷感嘆“退火控時真能改變性能”,這讓他深受觸動。未來,他想更多地推動校企互動,讓材料專業學子看到:在陽江,技術能快速落地,變成支撐家鄉發展的“鋼筋鐵骨”。
“有人覺得小城市舞臺小,但當我看著經手的鋼卷變成陽江千家工廠的原料,聽著車間里軋機的轟鳴——就覺得,自己這份工作正扎扎實實地參與到這座城市的成長。”李業水語氣自豪而篤定。
鐘啟杰則計劃持續提高風電檢測技術能力,并積極參與校企技術交流,“努力為陽江培養更多本地化的風電檢測人才”。肖國棟的目標則是希望運用所學,助力本地產業實現節能減排與創新升級。
李業水等人的選擇,是用青春對一座城市的“投票”,也是陽江首所本科高校從“筑巢引鳳”到“花開蝶戀”的溫暖見證。未來,定有更多的“陽江情緣”在這里續寫。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