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的海洋大市,陽江擁有海域面積達1.19萬平方公里,海(島)岸線總長504.35公里。海洋,是陽江的優勢所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潛力所在。
如何經略海洋、念好“山海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海洋強國建設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海洋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依海而興,向海圖強。市委、市政府立足陽江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堅持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全力構建“4+4+X”現代化產業體系,激活海洋經濟“藍色引擎”,推動陽江綜合實力加快實現新躍升。
打造綠能之都,探索零碳制造
海洋是潛力巨大的資源寶庫,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南海之上,百米高的白色風機列陣而立。葉片旋轉間,海風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沿著海底“能源動脈”奔涌大灣區。
廠房之內,各類海工裝備在焊花飛濺中逐步成型。港口工業園區內,風電裝備企業串珠成鏈,一條涵蓋整機制造、檢測認證、運維管理的完整產業鏈已然成型。
化風為寶,以風興業。南海之濱的陽江,風電資源豐沛,港口條件優越,為產業崛起埋下伏筆。在省委、省政府和省能源局的大力支持下,這里已成為全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先發優勢日益凸顯。
2017年9月,中廣核陽江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獲得核準,開啟了陽江“好風借力”的征途。緊隨其后,粵電、三峽新能源、中節能等風電企業紛紛接踵而來,在這片藍海熱土上深耕細作。
如今,陽江已構建起“風、光、火、水、氣、核、儲、氫”多能齊發的能源體系。各類能源裝機容量達2288.42萬千瓦,約占全省10.7%,總量居全省首位;其中清潔能源裝機1738.83萬千瓦,占比75.9%,為我市及粵港澳大灣區源源不斷輸送綠色電能。
從“風電之城”的聲名鵲起,到“綠能之都”的藍圖鋪展,陽江的每一步都踩著風的節拍。
八年耕耘,陽江完成從造“風車”到架“風車”的跨越,建起全產業鏈體系。全市規劃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總投資約2070億元,并網裝機容量超600萬千瓦,約占全省50%、排名全國第二;在建青洲、帆石項目400萬千瓦,已完成核準三山島項目300萬千瓦,居全國第一。
一個個標桿項目在此落地:國內首個三峽沙扒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全球首臺三峽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全國首個近海深水區華電青洲三海上風電項目、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16.6MW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創新的足跡印刻在深藍海域。
產業集聚的“磁場效應”持續釋放。38個總投資約367億元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項目落戶陽江高新區,金風整機、中材葉片等23個項目已建成投產,形成從葉片、塔筒到整機、海纜的完整產業鏈。
全球最大“雙機頭”漂浮式機組、世界首座500千伏海上升壓站、全球最長147米葉片靜力測試項目……多項“全球之最”“全國之最”,見證著陽江在海上風電技術應用領域的領先地位。
“一港四中心”撐起產業的骨架。風電裝備專用出運碼頭建成運營,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風電裝備質量檢測平臺和海上風電大數據中心投產運行,工程試驗中心、集中運維中心加快建設。創新平臺接踵而至,海上風電實驗室、全球首個海上風電學院相繼成立,總投資120億元的陽江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基金設立,為產業升級注入動力。
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能,也為實現制造業零碳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依托綠色能源富集優勢,陽江率先探索建設綠能示范產業園,規劃總面積17平方公里的廣東(陽江)綠能示范產業園,分陽江高新區、陽東、陽西三個園區,重點發展海上風電裝備、特種鋼鐵、動力電池、儲能設備等產業。重點引入受碳排放約束度高、需要綠色標簽的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構建以綠電為電源的園區供電體系,打造零碳制造業,逐步升級為零碳園區。
夜幕下的陽江海域,風電場航標燈與繁星交相輝映,一個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綠能之都”正拔節生長。到2026年,這里將成為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從追風逐電到馭風而行,書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深耕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
眼下,正值南海伏季休漁期,海鮮市場供應緊缺。但在陽東區東平鎮漁港碼頭,每天清晨都有大量鮮活的金鯧魚上岸,通過冷鏈運輸直達珠三角地區,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成為休漁期優質蛋白的重要補充。
這些來自深海的優質金鯧魚,產自陽江海納水產有限公司位于東平大鑊島附近海域的養殖基地。這里是全省典型的開放式海區離岸型深海網箱養殖基地,有200多口深水網箱,最高年產優質海水魚達5000多噸。
深耕海洋多年,陽江海納水產有限公司通過對養殖、加工、倉儲、物流和交易等供應鏈管理環節的高效整合,已形成了以健康養殖為基礎、以供應鏈管理為運營核心、以產學研為支撐的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布局,為我市推動大宗海水魚產業化提供了樣板。
目前,我市已建成大鑊島、雙山島和青洲島三個深水網箱養殖基地,全市重力式深水網箱數量達955個,深水網箱數量和產量均位居全省第二。同時,我市加快建設桁架式養殖平臺,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已完成第三年養殖投苗,“陽西一號”“海陵島一號”兩大半潛式桁架養殖平臺預計年底建成。
據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出臺現代化海洋牧場及全產業鏈建設總體規劃,全市規劃未來十年現代化海洋牧場用海282平方公里,謀劃推進“標準海”建設14.88平方公里。
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的“芯片”,我市大力推進水產養殖種業振興,打造“藍色芯片”。
位于陽西縣沙扒鎮的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從2010年起開展魚苗生物飼料輪蟲的研究培育,并成功攻克了輪蟲提純技術,為海水魚苗大規模人工繁育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探索,該合作社已形成了“親魚—魚卵—魚苗—成品魚”的循環生產鏈,每年產各類海水魚苗約3億尾,并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約1000戶參與養殖。
如今,我市從事魚苗、蝦苗、貝苗等海水種苗孵化生產的企業1000多家,成功創建7家省級水產良種場和1個市級海水種苗產業園,年產蠔苗45億粒、蝦苗50億尾、海水魚苗超33億尾,海水魚苗產量占全省的比重超49%。
我市堅持陸海統籌,用好全市7個國家級和省級漁港,將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和漁港經濟區建設統籌謀劃,“海陵島-陽西國家級漁港經濟區”2024年入選國家級試點,全力打造全國現代漁港管理示范區。陽東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已入選2025年省級漁港經濟區試點名單,漁港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36家水產品加工企業,26.42萬噸水產品年加工能力,以及98座冷庫編織的“保鮮鏈”,輔以漠陽農批粵西水產品交易市場、閘坡國際海產交易市場等流通平臺,我市從深海到餐桌的海洋漁業全產業鏈已然貫通,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產業為基,方能行穩致遠。2024年,123.17萬噸水產品總產量,是陽江深耕海洋牧場的堅實注腳。其中,海洋捕撈產量30.07萬噸,海水養殖產量82.05萬噸,淡水養殖產量10.41萬噸,昭示著陽江從“靠海吃海”到“耕海牧漁”的深刻轉型。
創新多元業態,釋放文旅活力
碧海為幕,金沙為場。8月5日,海陵島螺洲海濱公園沙灘人潮涌動,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群眾比賽足球項目沙灘足球決賽在歡呼聲中活力啟幕。
這場為期六天的賽事,融合非遺集市、夜光風箏嘉年華等,呈現一場濱海風情與體育激情相結合的“文體盛宴”,成為陽江“海絲名城”的新注腳。
陽江濱海旅游資源豐富,現有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A級景區28家,其中濱海A級旅游景區7家。2024年,海陵試驗區閘坡鎮、陽西縣沙扒鎮兩大濱海城鎮成功入選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鎮(創先級)。
隨著時代發展,游客消費需求、消費結構和消費決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旅市場逐漸從單一的“景點競爭”轉為“游客體驗感”的競爭。為進一步塑強濱海旅游品牌,我市在整合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文旅業態橫向跨界與縱向聯動愈加頻繁。
“游客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旅游體驗,除了觀賞自然風光,還要求視覺、聽覺、味覺等方面的互動。”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文旅產業正在向更加多元、更具品質的方向發展,“旅游+體育”“旅游+農業”等業態蓬勃發展,進一步釋放旅游消費潛力。
一場賽事帶動一座城。立足向海優勢和豐富的資源稟賦,陽江成功舉辦了亞洲帆板錦標賽、環島馬拉松、首屆西海岸海洋運動會、“東平杯”中國釣魚俱樂部聯盟第二屆總決賽等,推動體育與文旅深度融合,將體育賽事流量轉為消費增量。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吸引客流的“磁石”。南海(陽江)開漁季、漠陽風箏文化節等活動,將節慶與濱海旅游、商貿展銷、海鮮美食等相結合,促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閘坡鎮、沙扒鎮沿海商業街、美食街延長營業時間,發展夜間旅游經濟。谷寮藝術度假村與音樂、露營、文創、研學等業態跨界融合,以“民宿+”活動形式傳播本土文化,吸引眾多游客。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隨著新產品、新服務、新場景不斷涌現,一幅文旅市場百花齊放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廣東海絲館三大特色展區“煥新”迎客,“海上敦煌在陽江”“時光隧道有奇珍”和“陶瓷名窯美其美”重磅呈現國內罕見的珍貴孤品文物,引導游客領略海絲文化的獨特魅力。
閘坡漁家文化展覽館升級改造,增設船模展示、疍家婚俗、歷史回顧、童年回憶等8個展區,展品達5000多件。研學活動開展以來,展館單日最高接待量達4500人次。
在海洋文旅精品項目打造方面,“南海I號”研學旅游項目入選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大澳漁村星空營地入選“粵式新潮流”廣東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尋味陽西,悠游山海”夏季美食之旅、冬季美食溫泉康養之旅入選廣東省四季美食精品線路……
7月12日至13日,知名文化學者蒙曼率團隊赴陽江開展“曼行海絲千年路——陽江”文化推廣活動,聚焦陽江“海絲重鎮、山海非遺”,深度探尋陽江的人文脈絡與海洋精神。3場直播共吸引21.3萬人次觀看。
當體育賽事激發城市活力,特色文旅活動層出不窮,公共文化空間創新發展,精品民宿串起田園與村落,旅游業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織成了一張覆蓋“吃住行游購娛”的網。
碧海細沙也是金山銀山,消費市場的火熱數據,印證了陽江海洋文旅的強勁動能。據省文旅廳初步測算,2025年上半年,陽江接待游客696.4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7.33億元。其中,海陵島接待游客167.7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6.28億元。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