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35年,我一直以為媽媽已經離世,去年我甚至在老家立了墓碑以紀念母親。”今年41歲的尹邦音來自湖南邵陽市,他從未想過還有母子相見的一天。8月5日,一通來自陽江市救助管理站的電話,告知尹邦音有其母親謝立豪的消息,讓故事有了反轉。三天后,尹邦音和其他6名親屬從各地奔赴陽江認親。
8月8日上午9時30分,尹邦音和妻子捧著花束,從深圳坐車抵達陽江市公共衛生醫院,他的表妹則從廣州前來與他們會合。此時,尹邦音的弟弟尹邦韶帶著兩個舅舅及小姨媽已在醫院等候。他們前一天就從湖南邵陽驅車8小時直達陽江,當晚在醫院附近的賓館落腳。
“一看到照片就認出來了。”8月5日,當謝立豪作為流浪人員尋親的信息抵達邵陽洞口縣時,她的哥哥謝立同恰巧看到了謝立豪的照片,一眼便認出這是他失聯多年的妹妹。此時的謝立豪63歲。照片上的她頭發花白,已顯老態,樣子和謝立同卻很相似。隨后,謝立同與陽江市救助管理站社工梁智瓊取得聯系,并通過視頻通話與謝立豪遠程見面。
市救助管理站主要是救助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特困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并為他們提供臨時食宿、尋親核實、協助返鄉等臨時性救助服務。2023年6月,謝立豪作為街面流浪乞討人員,被派出所送到市公共衛生醫院救治,隨后由陽江市救助管理站介入開展尋親。
“我們剛接觸謝立豪時,就發布信息幫她尋親。”梁智瓊說,通過市救助管理站與公安部門的聯動,他們對謝立豪采集人臉、血樣等生物信息,不僅進入打拐DNA數據庫進行DNA比對,還將謝立豪的尋親信息在全國救助尋親網和抖音尋親平臺上推送,卻久無回音。一開始,梁智瓊嘗試與謝立豪溝通,希望由她提供相關的身份線索,可此時的謝立豪表達不清,手寫的信息也是錯漏百出,字跡難以辨認。
今年7月31日,事情出現了轉機。這天,謝立豪突然清楚而準確地說出了自己家所在的村名和兒子的名字。梁智瓊循著她提供的信息線索,與當地的救助管理站聯系,將謝立豪的尋親信息投放到她的老家,最終成功聯系到她的親屬。
8月8日上午10時,謝立豪穿上家人們給她準備的新衣服,在醫生的陪同下離開了醫院病房。當她出現在親人們的面前時,大家圍了上去。“你還曉得我是哪個不?我是小妹。”謝立豪的妹妹最先靠上前去,拉著謝立豪的手。此時的謝立豪只能用簡單的話語小聲地回應著。“名字說對了,人沒對上號。”謝立豪的妹妹表示謝立豪說對了到場兩位兄弟的名字,只不過把兩人的名字顛倒了,這一點足以讓他們感到欣慰。
“不知道這三十余年,她是怎么生活的。”尹邦音看著眼前的媽媽,臉上寫滿了心疼。接到媽媽后,他急忙詢問謝立豪在院期間的情況。尹邦音告訴記者,母親出生于1962年,自1990年外出打工后便失聯了,這么多年一直杳無音信。母親走失時,他才6歲,由父親獨自拉扯大他們兄弟倆。2009年,父親去世了。尹邦音印象中的母親雷厲風行,個性要強。他想,如果媽媽沒有遭遇這些,想必現在也是個精致的婦人。“你現在可是有4個孫寶寶,回到家你要幫忙帶孫子的呀。”謝立豪的妹妹說著孩子們考上了重點大學、定居一線城市小有成就等消息,希望以此寬慰謝立豪。
當天下午,尹邦音和尹邦韶兄弟倆完成相關的認親手續后,帶著媽媽直奔湖南老家。“媽媽回來了,那我就有媽媽了。”尹邦音表示,他們小時候常常羨慕別人有媽媽,也曾被一些“媽媽不要孩子”之類的流言中傷。但是,他們心里積攢著向上的力量,努力奮進。如今他們已長大,都成家立業了,能尋回失散多年的媽媽,他們心中充滿了感激,他說是陽江市救助管理站及醫院的工作人員,讓他們一家人團圓了。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